摘要:编制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建议重点关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竞争格局、区域经济和约束条件五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以“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为契机谋划重大项目、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为取向谋划重点任务、以推进“五区共兴”对川东北经济区谋划更实举措。
规划期为2026年—2030年的“十五五”规划,是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衔接性规划,也是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承接性规划。四川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省,编制和实施好这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于更好担当国家使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通过近期调研和初步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关注“五个趋势性变化”谋划未来发展
“十五五”时期,正值百年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除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外,具有明显确定性的,至少有五个趋势性变化:一是产业发展,数智赋能、能源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将逐步担纲主角,今天的未来产业将成为明天的新兴产业、后天的主导产业,决定一个地方经济的规模结构和走势前途。二是技术创新,前沿新兴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迭代,催生形成新质生产力,谁在技术创新上领先一步,谁就可能占领发展制高点。三是竞争格局,科技和产业将日益演化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国内各地也将在这两大领域竞相施展大手笔。四是区域经济,产业和人口加速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地处西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逐步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第四极,初步形成东、南、西、北均有强劲支撑中心的经济地理版图。五是约束条件,资源要素、能耗指标、环境容量、债务限额等约束日益趋紧,能源供求由“紧平衡”转向季节性供不应求的状况加剧,发展中传统的路径依赖、习惯了的增长速度、得心应手的工作套路将难以为继,需要把握投入产出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变应变,紧中求活,新中求胜。
基于此,建议谋划和编制我省“十五五”发展规划,要着眼全局站位、把准时代脉搏,充分考量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并在思想方法上把握三点:一是目标求实,锚定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先明确未来10年两个五年规划的刚性目标,再具体落到“十五五”时期。这要实事求是、科学测算,做到既积极进取、跳起摸高,又切实可行、说到做到,防止超越阶段、脱离实际。二是战略牵引,着力在已有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叠加上做足文章,把“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纳入新的考量,从而为推进“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提供强大牵引力。一项国家战略就是一个政策集装箱,“十五五”规划应在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上有更多的“兴奋点”。三是项目为王,没有项目的规划就会流于“墙上挂挂”,在一定程度上讲“编规划就是编项目”,这是规划成功的重要标志。建议注重从国家重大战略中谋划项目,从中央驻川单位中征询项目,从开门问计、群策群言中搜集项目,从基层实践和项目建设中延伸项目。这些项目,应该是顺应趋势性变化、能够进入国家“盘子”的大项目。一旦进入国家“盘子”,其所需的资源、要素、能源、环境等条件就更能得到保障,以此缓解约束条件日益趋紧的状况。
二、以“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为契机谋划重大项目
……
以下内容将适时在本网站发布,领导和委员若需参阅原文或了解其他事宜,敬请与省决咨委办公室综合信息部(028-85220828)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