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基于四川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现实基础,建议我省稳步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有序调整研发经费投入结构,启动地方科技创新条例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多举措推动专利转化运用;系统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案;坚持绿色发展和绿色创新原则,写好节能降碳大文章。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对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估数据的科学分析可知,当前四川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属于积极发展型省份,但与北京、广东、江苏、上海等领先发展型省(市)依然存有较大差距。本报告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大领域,坚持立足省情、找准问题原则,积极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一、四川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状及关键性问题
(一)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投入强度有限,且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偏低
研发经费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要素。近年来,我省研发经费投入保持平稳增长,2021年排全国第7位,2022年排全国第8位,为我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但从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区域GDP)来看,仅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以2022年为例,投入强度排全国第13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基础研究是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关键支撑,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钥匙,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持续释放基础研究潜力,才能更好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但我省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处于波动状态,甚至一度下滑,2023年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重仅排在全国第16位,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地区,这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
以下内容将适时在本网站发布,领导和委员若需参阅原文或了解其他事宜,敬请与省决咨委办公室综合信息部(028-85220828)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