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2025年单位预算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2023年单位决算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2024年单位预算   2022 年度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决算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2023年单位预算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咨询参考 > 《决策咨询》杂志选编 正文

横断山区精准扶贫的绿色思路与对策建议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年04月28日   

横断山区精准扶贫的绿色思路与对策建议

方一平

摘要:论文在总结横断山区战略地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两山论系统指导横断山区的精准扶贫,做好绿色发展和精准扶贫衔接的规划和顶层设计,将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程,积极尝试、试验横向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营造生态扶贫氛围、发挥绿色科技的作用等绿色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的建议。

关键词:横断山区、绿色发展、精准扶贫

横断山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处我国西南的藏东、川西和滇西北一带,由一系列近南北向、东西相间并列岭谷组成的广大地区,行政区包括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四川省的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及云南省的丽江、迪庆、怒江和大理地(州)区,下辖10个地市州、89个县,总面积 52.9 km2,人口1459万。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条件,地---生相互作用强烈,作用效应复杂,有山高谷深、海拔落差大,纬度跨越大、地带性明显,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格局复杂,局地气候变化多端、冰川发育,地质条件复杂、山地灾害频发,少数民族集聚、文化绚丽多彩等显著特点。

一、横断山区的战略地位

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满足世界自然遗产全要素的遗产地。横断山区是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三江并流自然遗产。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公里,南北走向山脉与江流相间,江流切割深谷,勾勒出绝无仅有的高山峡谷“江水并流而不交汇”这一奇特自然地理景观,而三江并流自然遗产是世界唯一一个全方位满足《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4项标准的自然遗产地。

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和物种起源与分化中心。横断山区是解决区系发生和板块漂移关系的区系结,也是解决北温带植物区系包括东亚、北美及欧洲植物区系起源及种子植物演化发展的关键地区。随看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的隆升, 季风环流体系的形成, 气候变迁和第四纪冰期的反复作用, 现代的横断山和东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已是汇集北温带植物成分的重要场所, 几乎拥有了欧亚高山绝大多数的科属和复杂的植物区系成分, 并拥有十分丰富的特有成分, 是许多重要的现代高山植物类群的分布和分化中心。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及环境复杂多样,各类植物区系成分交错混杂, 形成了河谷至高山的垂直带。此外, 西南季风及东南季风的双重影响为植物物种、动物物种的生存、繁衍和分化发展提供了优厚的自然条件, 在历史上的各类地质事件的作用下, 使得这有限的区域内几乎拥有了北半球的各类动植物区系成分、涵养了丰富的动物资源, 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在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剧烈分化过程中,成为新的现代温带和高山种系的起源和发展中心,也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

是具有世界性价值的垂直农业系统天然博物馆。典型的垂直自然带性及与水平地带的复杂交错,为横断山区垂直农业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和系统性奠定了坚实的地理基础。2000多年以来,居住在横断山区的各族人民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发展了多样、适宜、齐全、完整的立体农业系统,依据海拔差异形成了干旱河谷种植业、平坝种植业、半山种植业、高寒山地种植业、山地林业、山原畜牧业、高山灌丛草甸畜牧业等垂直农业产业形态。根据水分和热量条件,形成了干热河谷双季稻一年三熟,干暖河谷水稻、小麦一年两熟,干温河谷大麦、玉米旱作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干凉河谷青稞、小麦一年一熟的立体农耕制度以及水稻、小麦种植带(海拔1800- 2300m),玉米、小麦种植带(2100-2600m)和杂粮种植带(2400-3400m),耕地分布最高海拔可达3900m。此外,冷杉、云杉、栎类和云南松连片生长,是分布在种植业上部和山地中部的一条绿色腰带,它不仅提供优质木材和赋存颇丰的林副产品,而且在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着积极意义。随着海拔逐渐升高,又表现出高原牧业的生产特点,农耕与游牧文明犬牙交错,从谷山原、低中高、农林牧、粮果畜、全方位呈现了横断山区垂直农业系统和立体农业的特殊格局,其多彩、典型、完整的垂直谱系、农耕文化、游牧社会所反映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具有世界性。

是我国水能资源名副其实的富矿区。横断山区河流众多、河道坡度陡、海拔落差大、径流充沛、水流急、含沙量小,是我国水能资源名副其实的富矿区,著名的南北流向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支流蕴藏潜力巨大的水能资源。云南、四川2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五大流域,五大流域在2省境内共规划的干流大型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1.6亿kW。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五大水电基地占据了全国十五大水电基地的1/3,占据了西南六大水电基地的83%。金沙江理论水电装机容量为6225kW,占到了全国理论水电装机容量的18%,澜沧江3656kW,占全国理论水电装机容量的7.2%,怒江4600kW,占全国理论水电装机容量的7.2%,雅砻江2600kW,大渡河2250kW,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5大流域的理论装机容量占到了全国十五大水电基地总量的46.2%

是藏、羌、彝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横断山区藏、羌、彝等众多民族彼此之间存在许多共同和相似的文化因素,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文化联系。从历史坐标看,在唐以前的几千年间一直主要为“羌人”以及与“羌人”难以分割的“氐人,正是这一时期的“羌人”或“氐羌”族群的频繁迁移,初步形成了民族走廊的特征,唐以后千年间羌人”与藏、彝系统的众多族群先民共同在这一地区迁移、交融,藏羌彝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逐渐在地理空间上显现。横断山区是我国西部历史上藏、羌、彝众多民族先民为主体、贯穿大西北、大西南的民族迁徙通道区,为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由于横断山区处于四方文化交汇之地,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加之高山峡谷等地形地貌阻隔,对外交通不便,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的融合和共生,形成和保留了丰富多姿、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典范区,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自然与生态最为复杂多样的地区之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与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通过历史、民族、文化、地理的千年时空交汇,使横断山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和自然魅力的走廊地区。

是我国决胜精准扶贫的攻坚区和顽疾区。横断山区地形复杂,是地形的隆起区,却是经济发展的低谷区,既是我国西部地区扶贫的攻坚区,又是西南山区脱贫的顽疾区。是西藏地区、四省藏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交汇地区,按集中连片特困区分,区内集中了74个贫困县,占横断山区县域行政单元数量的83%,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分,全区共有49个国家级贫困县,占横断山区全部县域行政单元数量的55%。由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民族集聚、交通不便、信息阻隔、教育薄弱、灾害频发等客观条件的存在,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多样,区情复杂,加大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精准脱贫难度。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云南西部边境地区是横断山区贫困人口集中、贫困发生率极高的地区,横断山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问题得不到彻底化解是社会经济失衡长期存在的根源,是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决胜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的最大障碍。

二、横断山区精准扶贫的突出问题

忽视精准扶贫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关联性。横断山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两屏”(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三带”(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山地丘陵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共同面临生态脆弱的极大挑战,生态保护国家任务重与地方经济发展愿望强的矛盾十分尖锐。贫困与生态脆弱长期形成一种非良性的耦合效应,无论是“扶贫工作重点县”还是“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发式移民”扶贫,都较难产生卓有成效的扶贫效果,投入多、返贫快,这是对横断山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发育、贫困发展内在关系认识不足,对扶贫政策和项目不适应脆弱生态环境的主要根源。

忽视生态资本在精准扶贫中的角色和作用。长期以来,扶贫工作通过资本资源和政策的倾向性配置、科技手段的全面引入和应用来引领贫困地区经济走向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进而能够在较短时期内有力地提升贫困地区经济生产效率,增大土地产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这种输血型扶贫尽管短期见效快、绩效高,但脱贫成果的巩固性、持续性缺陷明显。绿色扶贫的着力点是因地制宜,立足生态资源、挖潜生态资本、开发生态经济,促进传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在扶贫、脱贫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厘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权衡取舍关系,更大限度、更长时间地充分挖掘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潜在价值,激发贫困地区经济的生态内生活力、环境内生活力,进而确保扶贫工作由原来的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由短期“绩效型”扶贫向长期“稳固性”扶贫转变,从而为决胜全面小康、巩固全面小康、持续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受地理环境限制,虽然横断山区大部分地区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发展能力欠缺,给精准扶贫、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带来一定困难,但实际上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具体到实践层面,是对横断山区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生态资本、生态优势、生态潜力、生态经济没有做出精准把握,没有完全将扶贫导向精准到生态资源上,没有将扶贫政策融入到生态制度上,没有将扶贫项目落实到生态优势上,忽视了绿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角色和作用。

缺乏绿色发展、绿色扶贫的顶层设计。将绿色理念深刻融入到扶贫开发工作始终,不仅要形成一套科学的绿色扶贫体系,更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绿色扶贫可操作步骤的顶层规划和实施方案,从而真正将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方略以及绿色发展机制落实到实际扶贫开发工作的全过程。一方面,目前横断山区缺乏对绿色发展战略的规划研究,对该区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问题、方向、目标、任务等缺乏系统的研究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横断山区精准扶贫工作仍着眼在从上到下的传统政策指令上,仍着眼在精准扶贫项目的行政落实、过程监督和目标管理上,而对精准扶贫的绿色手段、生态扶贫等途径缺乏设计、缺乏体系,盲目性很强,即绿色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精准扶贫规划缺乏“五规合一”,从上下贯通的角度看,不能将绿色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底层项目落实结合起来,不能反映地区的“特”、不能体现地区的“优”,显然不能有效推进绿色扶贫方略的构建,更不能体现绿色经济、生态扶贫的重要绩效。

绿色科技手段对精准扶贫的支撑作用薄弱。精准扶贫开发需要精准扶贫先进技术的支撑,但是技术手段掌握的熟练度和当地受教育的程度与当地人才的稀缺度、技术推广引导政策紧密相关的。一方面,针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任务及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的共性技术问题,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区层面,均没有形成一套适合广大农村企业、贫困农户适用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和一批适于贫困地区贫困村种养的农作物和经济动物优良品种名录科普书,没有形成一套针对农户对象的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易于操作的绿色和有机农业、绿色和有机产品宣传、生产、销售等环节普及的技术推广及服务手册。另一方面,横断山区少数民族集聚,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和人才稀缺的状况决定了该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面貌,尤其是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产业的绿色技术更是屈指可数,覆盖面狭窄、产品流通通道受阻,这是制约该区绿色扶贫的最大瓶颈。

三、绿色发展框架下实施精准扶贫的建议

1、用两山论系统指导横断山区的精准扶贫

山区绿色发展是世界可持续山区关注的重要议题,是山区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习近平的“两山论”即“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论,强调了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横断山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把它作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谋划与前提条件的战略作用。把生态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把生态资本和生态文化作为横断山区精准扶贫的桥梁和纽带,护美横断山区的绿水青山、做大横断山区的金山银山,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丰富山区精准扶贫与生态资源开发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丰富巩固脱贫成果和生态经济持续性之间的支撑作用,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用系统、精准的生态扶贫政策、生态扶贫项目、生态扶贫举措,化为决胜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落后地区、生态保护区全面小康最生动的现实。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着力在“增绿促扶贫”、“护蓝助扶贫”上下功夫,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的绩效,更加主动地挖潜绿色发展保障精准扶贫的长效。

2、做好绿色发展和精准扶贫衔接的规划和顶层设计

编制精准扶贫与绿色发展融合规划,在绿色资源、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市场、绿色技术、支撑措施等框架下对精准扶贫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细化绿色发展框架下精准扶贫的基础、条件、问题、方向、目标、任务以及不同层次的项目清单、实施方案,推进横断山区绿色产品精准扶贫、绿色产业精准扶贫、绿色基地精准扶贫、绿色科技精准扶贫方略的落地,真正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从项目上、工程上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实施一批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社区等民生工程,根本改变横断山区地方财政先天不足,人口素质低、脱贫攻坚难、精准扶贫成效差的困境。

3、将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程

由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一系列南北向平行山脉组成的横断山脉是中国第一﹑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是世界最年轻的山系之一,是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山脉的南北横亘,造成了东西地貌的分野和屏障,这里不但成为气候、降水的风水岭,自然地理的巨大反差阻隔了人类族群之间的流动、文明的传播,造成了文化之间隔阂和差异。不论从美学和科学角度,横断山脉都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地貌、自然地带条件,还是从科学和保护角度,横断山脉也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为推进这一地区能够尽早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应尽快开展省际联合行动,组织四川、云南两省和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环保厅、林业厅等职能部门,着手横断山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相关工作,加强工作协调,加快推进申遗工作进程。

4、积极尝试、试验横向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即是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被剥夺的经济发展权利的补偿,也是对资源和资源需求较高的生态服务获益区为其所接受的服务价值必须付出的生态成本。由于提供生态服务的区域合作是中央政府主导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区域间进行生态合作的意愿,经济发达的生态受益区不会主动承担生态服务补偿,生态受益区补偿意愿缺失正是由于缺乏区域利益合作空间所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处于弱势,由于缺乏区域间补偿机制,补偿要求往往得不到受益区的认可,需要对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加以确定。针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除了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外,还需建立以生态补偿为导向的省际间、区际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由生态产品受益省份、区域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份、区域进行补偿,由于省际间、区际间生态效益和成本外溢形成的生态补偿关系界定困难,按照目前的情形,只能有中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或组织进行,具体方式可采用对口支援等形式。在补偿规模和对象方面,应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适当提高少数民族限制、禁止开发区的转移支付权重,按一定标准(如全国平均水平)补齐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负担运转经费等刚性支出,可考虑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转移支付正式实施的第一年为基准年,每年适当增加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10-15%,并视情况调整。

5、营造生态扶贫氛围、发挥绿色科技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针对生态资源、生态资本极具潜力的横断山区,绿色科技是精准扶贫的金钥匙,是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要以绿色科技为支撑,用强有力的金融财税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单位、企业、个人投身于绿色技术的研发、绿色技术的推广、绿色技术的应用,促进传统产业扶贫向生态产业转型、扩散、升级;要以互联网+”为手段,从政策和项目上推动贫困落后地区、信息闭塞地区、交通阻隔地区绿色标准、绿色基地、绿色产业、绿色产品技术帮扶,扶持贫困地区、贫困乡村、贫困农户的创业增收。特别要以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种养、开发、实用知识科普为重点,通过培训服务、订单模式、电商平台、配送服务,促进贫困人口及时、长期、主动融入绿色发展、绿色扶贫的行动进程中,提升绿色理念、绿色发展科学素养,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作者简介方一平(1965-),男,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农工党中央人口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委员、农工党四川省委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山区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