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演讲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判断当前的形势,当前和下一步,不讲特别长远的,判断一下今年、近期的形势;二是结合“十四五”规划中国经济的发展,讲一讲世界产业链布局可能发生的变化,包括美国最近提出的产业发展战略,我不刻意讲“十四五”,“十四五”大家都在讨论,两会开过了,也都有一些文件,我们逐步再去深入讨论,大的环境、国际的环境,特别是像深圳这样的开放城市,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在全球化新的格局中找到正确的位置,我觉得是很大的一件事情;三是不去具体讲“双循环”,可能把“双循环”的概念讲讲,我讲“双循环”里重要的事情,就是怎么扩大我们的消费市场,管理消费是新的提法,“双循环”的概念中也是一个新的提法。我前一段时间讲“双循环”往往强调供给侧,我今天也会讲供给侧,稍微系统讲讲需求侧,如何真正在需求侧扩大市场,我们国际的市场仍然要去扩大,如何扩大国内的市场,如何提升国内的消费。

一、2021年中国GDP增速将超8%——虽然中国经济并未完全恢复正常
现在讲中国宏观经济还是比较乐观的,去年我们一枝独秀,是唯一一个GDP正增长的大国。今年1、2月份增长势头很猛,尤其是出口。美国说跟我们脱钩,对美国的出口我们增长了75%,顺差增长88%。这个数字有一点没能说得很清楚,去年2月份我们已经封城了,是我们对世界断供的时段,后来产业调整、全球化的布局调整和我们那时候的断供有关系。那时大家马上提出“去中国化”,我们不能集中在中国,中国出事我们就断供了。去年有这个问题,去年1月份还是很好的,2月份就不行了,基数非常低,所以今年显得数字非常高,去年和今年加在一起除二就是今年正常水平。比如说去年对美国1月份有10%的增长,2月份是0%,加在一起除二也有30%多40%的增长,原因就是因为疫情控制不利,因此复工复产迟迟不能正常进行。但是他们的需求又不少,发了很多钞票,现在又通过了拜登发1.9万亿美元的纾困计划,这个钱很多是发到居民家庭里的。钱没有少、货币没有少,需求也不少,但是供给跟不上,于是要大量进口。有些本来是向其他国家的订单,其他国家疫情又控制不好,复工复产又不行,包括印度、巴西,那些订单又转到中国。最近几个月,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出口变成非常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种趋势大概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尽管美国、欧洲的疫情大家有点看好,疫苗接种速度很快,应该说比我们快,当然我们也在加快。我们说要快起来也会很快,必须几月几日之前打完,这都是有可能的。
尽管欧美等大国都在努力的控制疫情和开放,但是一时半会儿还调整不过来,复工复产还有很多的问题,到了三季度,外部需求一直很旺盛。拉动国内经济,发电量、货运的数字都在高位运行,建筑机械的挖掘机百分之一百几十的增长,需求旺盛,这些是只有在当时我们经济比较过热的时候才出现的现象,我们现在出现,尽管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家觉得不好,但是很多地方订单赶不过来,招工招不到,订单赶不过来。这种势头如果持续两到三个季度,再加上后期仍然会有其他因素跟上来,今年8%以上的增长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有些机构预测9%,我不是很赞同,但是我觉得在8%以上。国务院研究室的人在介绍报告说到6%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还得考虑明年的情况”。考虑明年是什么意思?数可以调,明年是明年增长,有惯性的自然增长,基数高了自然低下去,不会今年低一点,明年就高一点,今年定8%相当于平常定6%。
我们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趋于中性、回归中性,货币一直在讲我们不大水漫灌,最近确实有些调整,有些地方开始看到央行有些回笼货币,实际上还是要保持中性,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求。财政调整力度可能稍微大一点,今年的赤字率从去年的6.2%下调到4.9%,各方面的支出尽管也有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比去年小,也是看到,目前经济增长既然是保持正常的水平就不要再有更大的政府投资力度,这并不是说中国经济就恢复正常了,我们很多方面还远远没有恢复正常,不能说“过热”这句话。有些部门稍微增长快一点,并不等于整个经济特别是服务业,我们现在还没法出国,我们的交通运输、旅游业、餐饮、文化娱乐现在还都在恢复过程,还远远没有到增长的程度,还要一段时间,还要把疫情控制住,而且全球都控制住,我们这些问题才能解决。现在都离正常水平、正常生活有差距,不要低估这次疫情长远的影响,明年能不能出国还不一定。
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今年的情况会是什么?大量生产疫苗,疫苗可能会过剩,年底可能是过剩的,现在大家都在提高疫苗生产能力。二是疫苗谈判,得对等的接受疫苗的结果、检测的结果,我接受你的结果,这个也需要专家的介入,才能使世界经济恢复正常。中国开放经济在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恢复正常,这是对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今年8%也是恢复性的增长,有点瘸腿的恢复。制造业、第一产业恢复得比较多,而且比较快,甚至不是恢复,是超过过去的增长,但是第三产业、服务业仍然在等待疫情的充分控制。

二、今明两年更要高度重视国际金融风险——定时炸弹已埋下
另外,我想谈谈金融方面。通货膨胀的指标数据CPI刚出来,2月份的数字是负增长,不要太掉以轻心,环比算已经不是很低了,已经是正的了,同比是负的,去年这个时候猪肉价格非常高。世界上的大宗商品在涨价,石油、铁矿都在涨价。美国发了这么多钱,发了那么多货币,好像通货膨胀还很远,也可能很快通过某种机制也会有所恢复。至少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已经推动我们的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已经在上涨,现在已经是正的。下一阶段生产者价格指数逐步体现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再加上食品和其他的因素,今年也许会3%。3%也不是特别可怕,还仍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我们国家不至于出现高额的通货膨胀,不具备高额通货膨胀的风险。金融市场相对稳定,结合风险的时候我们再多讲一点。
今年和明后两年我们面临的经济风险应该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尤其是国际金融风险,定时炸弹已经埋在那儿了,有些人说不是爆炸不爆炸的问题,而是何时爆炸的问题,一定会爆炸,泡沫一定会破裂,炸弹一定会炸掉。就是现在全世界的货币超发和超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债务激增。
去年一年世界债务增长24万亿美元,世界债务和GDP的比例关系增长到355%,这是很高的数字。中国现在也涨了,大概是280%,从过去的265%增长十几个点,(数字还需要核实)包括企业债、政府债和个人债,世界上是355%。美国涨了很多,欧洲也涨了很多,美国耶伦上台以后要大干一场,1.9万亿不是什么大数,美联储会支持他购买债,而且他的理由是债务很高了,债务的成本很低、利率很低,这也是一个思维方法,但是很多学者不看这个问题。以前我们一直讲这个问题,真正的债务风险不仅取决于利息成本还取决于经济增长率,不能光看绝对数,耶伦作为经济学家不能说他完全没有道理,趁着利率低的时候赶紧发一些债。欧盟的央行行长和各国说,你们要准备今后半年是负利率,日本一直是负利率,一直在那儿超宽松。很多学者和业内人士都认识到,这就是一场很大的泡沫,但是泡沫怎么破?怎么崩?仍然是有待观察。
美元的货币超发有它的特点,就算多发了货币,问题可能不是出在他那儿,泡沫破裂可能不是出在他那儿。美国是国际货币的发行者,货币超发带来的风险会分摊到世界各国的头上,分摊到我们的头上。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渠道,通过汇率机制,包括美元指数大幅度下跌,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升值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债务偿付可能出现问题。美国人多发债是还得起的,他没有还不起债的时候,格林斯潘当年说的话,“我们怎么还不起债?”。他只要开动印刷机印钞票就能还债,各国是要分摊他的风险。这会改变国际的外汇储备持有格局,改变各国汇率的关系,引起各国的振荡,是非常现实的风险。
人民币汇率升值很多人觉得是好事,有资产的人觉得钱值钱了,对于出口企业呢?就变成了出口的压力,还会变成金融风险。大量热钱会涌入,最近几个月又有这种情况,各种渠道又有大量的热钱涌入,看到人民币升值。前两天在回调,今天又在升了,值得密切关注。特别是政策也有调头的时候,美国人在谈论通货膨胀会不会回来,美联储又坚持目前的货币政策也不调头,现在也不去改变,一旦调头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
三、关注通货膨胀——要研究资产的通货膨胀率
说到通货膨胀,发了这么多钱怎么就不通货膨胀?就变成了现代货币理论,货币会购买各种资产,成为资产价格的支撑,这个时候不会到产品的价格上。另一派的说法,现在实体经济在发生变化,因为全球化,一国发的货币,美国的货币到全球采购,低成本的国家为美国支撑大量的制造业产品,我们给他提供廉价的产品,他买得越多,价格指数越不上涨。以前只在自己的国家,货币发多了,需求一上涨,价格就涨了,现在不仅价格没涨,供求关系一直保持着动态的调整,供给一直是充足,采购产品的价格比过去还低,通货膨胀就上不去。两方面的问题有,一方面现在的货币不能总看着它去买东西,大量的货币是在买资产、买股票或是房产。对于美国来讲,这一年多房价也涨,股价也涨,涨了一年,去年这个时候都是跌的时候,这一天又暴涨了,钱不仅可以买东西还可以买资产。楼市的价格暴涨,这些都会减少产品价格的上涨。确实需要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迄今为止经济学还没办法把资产价格、产品价格统一起来,大家也总说,你们说通货膨胀那么低,房价那么高,说通货膨胀,我不相信通货膨胀的数,你问他为什么不相信通货膨胀的数?房价涨了,房子就不是产品价格,我们按照投资品计算。
有点争议也需要研究,前段时间社科院金融实验室最新做出了《2019年中国资产负债表》,算中国有多少资产,有多少金融资产、住房资产、公共资产、企业资产。我就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资产每年在涨,下面进一步研究,我建议他们研究什么呢?研究每年涨的这些资产有多少是新的投资产生的资产,有多少是资产溢价,这样可以算出资产的通货膨胀率,现在合并不到消费品价格指数里,那个必须不是资产,那个必须是GDP、是流量。我总说股票溢价不是GDP,为股票交易服务的服务是GDP,只有证券公司工作的那个是GDP,不能用那个代替GDP。至少大家知道今年一年通货膨胀率是多少,资产的通货膨胀率,不要说资产整体的上涨、增加,增加其中一部分是实际投资的增加,溢价涨了多少,就有了价格的概念。我们就可以知道货币有多少没有去猪肉、没有去蔬菜,去了多少到股市和楼市,对于货币的走势和通货膨胀的概念就有了更深、更细致的了解。美国的股市这么弱,不断的创新高,后面本身也是风险。它对世界的冲击,现在看没有像2008年的时候有次贷的风险,迄今为止,没有这个特殊的风险资产,但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旦停止扩张性的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冲击、金融冲击,对全世界的冲击,就值得我们密切观察。
老是在讲我们会有多大的风险,这块我也讲一讲,讲完这个我要说的是,也不要把它对我们冲击的可能性夸大,不要耸人听闻。我们的资本账户仍然是没有开放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我们没有开放,受到的冲击不大,亚洲金融危机我们没受多大的冲击,金融没有受到冲击。2008年受到的冲击也不大,我们仍然保持戒备,再加上我们没有大放水,世界各国都放水,现在中国经济是主要经济体唯一有正利率的国家,其他的都是负利率,美国还有0.25%,0.25%都不算数了。我们是正利率,正利率是符合金融逻辑的,我借给你钱你得给我回报,而不是我借给你钱,我还得给你钱,不要夸大风险。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继续有防火墙,继续保持戒备,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问题不大,我们继续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不是关起门来,而是在金融的角度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

四、全球化2.0版——需深刻理解和正确应对
“十四五”市场化改革、双循环,扩大消费需求都会继续。中美摩擦也会继续。现在看得比较清楚了,拜登政府与我们当时预想的差不多,他会延续特朗普的做法。特朗普不讲道理的把事做了,现在的美国政府不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拜登继续做下去。耶伦说的先不改,先研究,可能研究两年。对华的遏制政策会继续,黑名单也会继续,华为继续留在黑名单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要合作,区域的问题也要合作。最近说中美要谈判,国务卿和杨洁篪要到阿拉斯加会谈。更重要的是结盟,能不能结成,结什么样的盟都有待观察。但是拜登在努力结盟,结盟就是比特朗普更加全方位的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封堵,他要和欧盟、日本等三国元首通话。我们从技术发展的层面来看,更多要自主创新。我用了自力更生,不想再回到过去那样的状态,现在还不是自力更生的状态。很多东西要靠自己,特别是技术创新。
下面讲的问题是全球化的大格局会继续,中国仍然是全球化整体、全球多边关系重要的节点,未来发展仍然要靠全球化。讲到“全球化2.0版”,我会具体讲讲去中国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对全球化的格局做一些判断。
我们先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全球化是不是还在继续?美国反全球化、退群,现在又重新进群了,加入了《巴黎议定书》,美国现在开始要加入WTO,重提加入WTO。改革WTO的前提下回到多边机制。总的来讲,全球化在特朗普时期没有停止,所以我们不要说“全球化出现变数了,不要全球化,关起门来自力更生。”为什么呢?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比过去没有少反而更多了,推动全球化,想搞全球化,想在全球化中获益的利益集团多了。这种利益集团最初是谁?最初是世界上的各种大公司,后来叫跨国公司,他们是在二战以后在殖民地时代结束后,积极到世界各地投资,选择利润最大的生产基地,推动全球化的进展。那个时候这些跨国公司对美国政府,政府当然也支持他们,各国政府都支持他们,他们的工人也没看到对自己有什么负面影响,刚开始也支持,发达国家都是支持全球化的。反倒那个时候发展中国家有点犹豫,或是有点消极。为什么?好不容易独立了,不搞殖民主义了,现在又用全球化盘剥我们、剥削我们。反全球化的抗议,那都是发展中国家。
2010年以后,美国的工人开始感到问题了,感觉他们受到了冲击,政客们又看到崛起的国家给他们带来的威胁,所以就出现了反全球化的势力,这就是各国的民粹主义。反全球化有各种理由,移民都是理由,就出现了这种势力。一个是民粹主义的政治家,这些民粹主义的政治家反映的利益确实是他社会中的利益群体,美国的铁锈带白人、有种族主义的仇恨集团、反移民的利益集团等,加在一块反全球化,草根和精英一直在反全球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CEO们在干什么?他们一天也没有停止思考怎么在全球布局、全球配置资源,到全球哪儿生产利润最高,一天都没有停止推进全球化。因为从全球化受益,发展中国家看到全球化可能带来发展的机会,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验中看到这一点,因此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支持全球化,中等收入国家也支持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势力比以前更大了,而不是更小了,这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前提。我们仍然要从全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企业要从全球化的角度思考资源配置、产业布局,仍然要走向世界,在具体的调整中我们仍然有机会。
新冠疫情对全球化是有冲击的。其他国家说“去中国化”,其实含义是不要把产能都集中在中国,要从中国分出一部分,中国断供生产进行不下去,产业链就断了。我们缓过来了,他们对我们又断供,我们又思考要不要把产业链分散化的问题。能够体现这种需求的最好口号、公式是“中国+1”。也许产业链、供给源绝大多数还是在中国,但是在中国之外有替代品,有一些生产能力,在中国出了问题,可以依靠那些生产能力加以补充,不使产业链断裂。这个进程是一定会发生的,大家不要抱幻想。现在对你需求这么大,正是因为其他国家的生产链出了问题,他们一定会反思:“这个生产能力我们以后也得有,紧急的时候我们都得到中国买东西,我们这儿也得有”。疫情之后这种调整一定得发生。
企业从中国撤出去,搬一个企业是很难的,一个企业投资成本太高,一个高楼建了拆了就不能用了。“中国+1”的合理性,不一定拆掉,搬出去,而是投资增量不放在你这儿,而放在外面,这是企业投资行为。全球化产业链的一种合理调整,不能说它撤出中国不高兴、不合理,有它的合理性。你要是这个企业、这个国家也会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也要思考合理的布局问题,我们也不能完全依靠美国,我们也不能完全依靠某个特定的国家,我们也要有分散化的布局,也是按照利润最大化。这种布局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全球化的区域化进程。产业链在全球区域布局上发生一些调整,主要国家希望产业链要么在自己这儿,要么在自己的周边不远的地方,使供给链及时得以产生出合理的产出。
很有可能三个大时区,三国鼎立的出现,亚洲一个区、非洲、欧州一个区,北美洲、南美洲一个区,同样一个时区里实现产业的布局。这三个区域可以自成体系,发展的要素都有。亚太有中日韩大市场,我们有廉价劳动力,我们有资源,我们有科技,我们有创新的链条,自我循环、自我维持能够发展。欧洲有市场、非洲有资源、有劳动力,欧洲有创新能力。美洲也是这样,北美、南美都是一样,各种生产要素都有,会朝着这个方向调整。这个方向做些调整,我们企业的机会在什么地方?我们的企业不只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只在亚太,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参与欧洲的产业链,也可以参与美洲产业链,全球化的格局思考,企业也要有全球化的思维。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中,疫情之后一定会发生,我们也有新的机会,我们可以参加其他板块。我们在自己板块中已经有了,可以参加其他板块的产业链,你的产能可能扩大到那儿。我们的企业变成跨国企业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实际上是机遇,对我们来讲也是机遇,不要想有多少人从我们这儿撤走。
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调整,最重大的因素就是美国要和我们脱钩,要遏制中国的发展。一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想遏制中国,会采取打压中国企业、遏制中国经济的政策,包括去年的贸易战、关税、市场准入等。另一方面是技术封锁,以遏制中国为目的要进行产业的转移,要把一些产业从中国挪出去,要求回到他的国家去,对中国的技术能力进行打压,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出于遏制中国目的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美国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调整,会导致一系列的企业改变他的生产经营战略。比如说对我们加关税,我们原来出口美国的企业就不能在中国生产了,我们也要相应的增加关税,出口中国的美国企业也不能在美国生产了,这些会发生调整。第三个态度是拜登提出的美国产业发展战略上所提出的目的,他要健全美国的产业链,要健全、补充自己的产业结构,要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他要留在国内。而且政府要采取措施,鼓励自己回到国内的产业,半导体、稀土等几项,高新科技的若干产业,大家可以看一看。他设定了他要在国内发展的产业,而且他要把产业留在国内,其他地方采取各种措施转移回去。
世界产业转移有三大原因,三大原因和中国都有关系:一是供应链的调整,因为供应链要分散化、区域化而进行的调整,可能有些产业会撤出中国,有些产业会进入中国。二是出于美国打压中国的原因,遏制中国发展要限制一些产业在中国发展,在世界上逼着很多企业重新思考在中国的布局、美国的布局和其他地方的布局,出于这种考虑,技术也是出于这种考虑。三是美国和其他国家要完善自己产业链的格局,目的不是要防止过渡集中在其他国家,而是在于他自己要有发展、自己要保持就业、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这是三种不同的目的,都会发生产业调整。都跟中国有关系,一个是因为中国断供,一个是因为中国崛起,一个是因为中国产业的发展导致有些产业有些国家畸形,弥补自己的缺陷。
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一是每个企业都要努力发展;二是改善营商环境,欢迎更多的企业到中国来发展。中国确实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企业继续愿意到中国来发展,能做到更好的营商环境大家就会更多到中国发展。这个问题我倒觉得不是很发愁,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去年吸引外资增加了6%,以前说外资都是从香港转个圈,还是内资。去年看了一下项目都是欧美企业做的,绝大多数是欧美企业在中国做的投资。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因素,我们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更多的企业会来。中国的大市场这是谁也不敢不来的,这次疫情期间再次验证了中国的大市场,包括网络、线上、线下、奢侈品等。
我们的基础设施,现在5G这些新基建的发展对于新的业态、新的产业非常重要,其他的国家基础设施如果不好,新基建如果不够的话,中国是一大优势。再加上资源,中国最重大的资源不是矿产、不是自然资源,也不是廉价劳动力,是相对廉价的科技人才。每年产生400到500万工程师的资源。每年七八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500多万是理工科,理工科都可以作为工程师,研发都是这些人,相对来说又便宜。中国还是有廉价劳动力,但也是高科技的劳动力。我们把事情做好,我们依然是国际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目的地,相信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保持下去,这也是中国下一步要打破美国遏制非常重要的战略行为。
为什么讲这个?疫情过后美国新政府当选以后,直接格局发生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这个不等于全球化发生变化,而是全球化的2.0版。全球化本身会经受某种调整,这也非常正常。今天上午我们还在讨论WTO的改革问题,WTO也一定会改革,我们也要在当中提出我们的立场。全球化会继续,但是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一定意义上也是因为我们变了,因为我们变了,WTO成了问题。为什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交恶,你要没有变化,如果没有四十年高增长,没有增长到现在的程度没人理你,你都不够格成为他的主要竞争对手。现在动不动说只有中国具有挑战我们的能力,是因为你有能力了,这点和我们密切相关,关系到我们后面的发展。
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在进行需求管理
“双循环”主要的问题就是在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多依靠国内的循环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个概念的提出比起扩大国内的消费市场的概念差别在什么地方?“双循环”既包括需求侧的因素,也包含供给侧的因素。
为什么做“双循环”?首先是供给侧,美国对我们的企业断供了,导致我们的产业链断掉。国际大循环是两头在外,技术在外、企业在外,我们是出口大市场,我们赚更多的钱,他的市场上卖得比我们贵,两头在外我们得到各种好处。我们用贸易挣的钱可以买技术,技术进来了我们又进行生产,现在断了技术供给,另一头又不让你到市场上卖,这就是华为,不给你芯片又不让你在我这儿用,国际大循环就断掉了。因此我们要更多依靠国内循环,不等于不要国际循环了,确实侧重点要更多的往国内循环,国内循环第一项就是技术进步、补短板,这是供给侧的事不是需求侧的事。我们理解“双循环”的原因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产业链发生断裂,因此我们要补上短板,我们更多要在供给侧发力,才能使中国经济更好的循环起来。
过去我更多讲供给侧,怎么是供给创造需求。很多消费者不知道那个东西还可以这么消费,生产者生产出来了放在那儿,你觉得眼前一亮,还可以有这种东西,你就去买,这是供给创造需求的过程,都是供给侧的事情。还有怎么扩大需求,得降价,企业的成本是一项。政府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的,缴费那么多,税收他们高,成本就降不下去,降成本不是企业的事情,是政府的事情。能不能减税降费?我们画需求函数,就是向下斜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怎么价格下降?除了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效率之外,就是政府的税费也得下降,才能使需求扩大。这些都是供给侧的事情。
今天我想着重讲讲需求侧的事情,我们怎么扩大需求,怎么承认合理的需求,怎么满足这些合理的需求。最近深改组提出的文件关于“双循环”的分析,提到不仅要从供给侧改革,还要进行需求管理。过去的需求太低,消费比重占GDP的比重太低了。GDP分成两大块,从这个角度分成两大块,要么储蓄,要么消费。曾经的储蓄率达到过52%,生产那么多东西,52%存起来了,都没有消费。我们的消费特别低,低到什么程度?占35%都不到,比起其他任何国家,无论如何非常低,这个不到35%。最新的数据,包括我提到中国资产负债表的数据,中国的储蓄率现在仍然是很高的,居民消费率只有38%,比过去增加了四个百分点,仍然有38%,比起各国仍然是低的。
怎么能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方方面面的因素,我先罗列一些保持消费需求增长的各种因素:一是收入增长、就业增长,这是最基本的,人们要消费首先要有钱,怎么使他的收入越来越高,这是最基本的。好消息是2019年达到了1万美元人均GDP,2020年这个数可能增长得还快一点。2020年人民币升值了,这个数和汇率有关系,算人均GDP一定要算美元,日本原来挺高,贬值以后贬得很低了,人民币升值升得快,2020年底我们能有1.1万美元,甚至多一点的人均GDP。在经济学的角度上说,根据历史的统计分析,到这个阶段,就进入高消费阶段,高消费不是奢侈消费,可能是买得起房、买得起车,比较好的消费品进入你的生活。
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比较重要,可以带动更多的消费增长。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多挣一千元花多少,富人多挣一千元没什么可花的,穷人多挣一千元,很多问题还没没解决,孩子上学等,可能999元都花了,消费倾向比较高。2007年以后,低收入基层,比如说农民工的收入连续五年在17%、18%的增长,连续七、八年在15%的水平上增长,最近仍然在增长。我们研究农民工返乡问题,农民工有点越来越少了。今年的情况,尽管很多农民工都没回家过年,还出现老板街上排队求工人就业的情况,他的工资一定是涨的。城里的护工、保姆都是低收入阶层,他们的工资是在涨的。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些年的收入差距,全世界都在扩大,我们扩大的幅度相对较少,这对收入增长有好处。
社会保障,这次两会讲社会保障有点多,在我看来有点过,特别是新农合、新农保。比较低的水平上为农村的人口提供了保障,对当前的消费非常重要,今后的顾虑少了,现在就可以多花钱。中国97%的人有社保卡,这是一个伟大成就,这么一个人口大国,贫富差距客观存在,社保能涵盖这么多人口,应该说对当前消费有促进作用。这个还可以继续做,公共服务增加的话,实际上增加了社会保障。
继续发展消费信贷。我认为消费信贷还可以继续增长。有人说消费信贷风险很大,刚开始除了按揭贷款之外的消费信贷、网上分期付款,我们还款的情况还不错,没有鼓起泡沫,40%多的比例仍然是比较低的。我觉得消费信贷可以继续发展,过去是出了一些问题,我觉得适当的监管克服这些问题仍然有发展的潜力。
大家已经看到了发展,充分重视“一老一小”的消费需求。他们的购买能力在这儿,但是提供的服务不够,怎么使“一老一小”的消费可以继续支撑。“一小”幼儿所、幼儿园不足,越往后走潜在的需求越大。“一老”是老年人的潜在消费,我们慢慢都进入老年人的阶段了,60岁退休,现在都在讨论退休年龄的问题,60岁退休刚刚开始消费,以前有消费能力没消费时间,这不是养老的需求,是老年人的需求。中国新的趋势是有钱人开始退休了,不是说过去一个月挣一百、一千的储蓄带来的老年消费,现在是挣过一万的储蓄带来的老年之后的负储蓄。老年人不工作了,就是负储蓄,负储蓄比过去高了,消费水平比过去高了,如何注意促进这些消费的增长,有很多文章可做。这是消费需求所讲的问题。
六、被忽视的两大消费需求——公共服务消费与住房消费
下面讲两个大家不太讲的问题,扩大消费。有两大项是大家容易忽视的消费:一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越来越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收入发展,其实在增长消费的部分,很大一部分是公共服务,或是准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保健、交通、通讯等都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消费的性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下一阶段要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一体化,本身是消费的增长,这些消费的增长会带动更多消费的增长。
什么是公共服务一体化?我在深圳交的社保,我想到云南养老,我在那儿的社保也可以报销,全国一体化现在还做不到。领社保费、养老金,关键是能不能有这个服务?不管我在哪儿,我在云南,一个电话过去就可以提供这种服务,这是比较重要的。这种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的时候,大小城市居于均等,使得公共服务的消费在过去比较落后的地方,包括乡村,城乡如何均等?这是我们下一阶段要面对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消费增长重要的领域。
“十四五”期间提了公共服务的问题,我们曾经建议过,“十三五”建成了小康,实现了脱贫,“十四五”开始要把重点放在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可能会带动整个服务、消费的增长。包括农村、小城市,大家想想我们现在说让年轻人到小城市住,通勤车可以通勤。年轻人一去外面住,马上问学校在哪儿;老年人到外面住,马上问医院在哪儿。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会使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农村也可以发展起来。现在乡村振兴,什么时候振兴?很多乡村没有产业,产业发展不起来。说实在的是指望着老年人回去养老,老年人带着一生的积蓄,公共服务条件好的话,可以在那儿养老,可以带动很多的消费。我们谈消费不要忘记公共服务的消费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收入的比例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发达国家公共服务的比重占得越来越高,我们也是这样。
最后一个问题和住房相关。住房消费是重要的消费,一辈子花钱买的最大的东西就是房子。一天到晚可以不吃饭、可以不健身,但是每时每刻在消费住房,有些人把自己生活消费水平的标准也是跟着住房大小来定的,住房从来都是一个消费品,最大的耐用消费品。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住房只算投资没算消费,这是一大问题。
这次说到资产负债表,同时还提供了一个数据,中国人自有住房比例90%多,世界最高,是不是什么没算?两个大学毕业生到了一个城市里,一个家里有房子住,一个月挣1万,日子过得很潇洒。另一位家里没房子,是漂来的,得花三四千租房子,他俩消费水平谁高?其实是住房子的消费水平高,相当于有住房那个年轻人月收入不是1万,是1.4万。统计局的副局长也在,我问他们怎么算的?你们算没算自有住房的影子租金?其他国家是算的,住自己的房子,按照市价的租金算收入。宏观经济学两个C,收入的C和消费的C是对等抵消的,这边加4000的收入,那边加4000的消费,这才符合平衡表。因为消费了,没有消费、没有交易,影子租金的角度是存在这块收入的。如果这么算,我们的收入还少算了一块,我们90%的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收入没有算进去,同时我们消费又少算一块。
深圳做了一个调查,影子租金和消费收入是10%,这边加10%,那边也加10%,这个消费率就不是34%,这个消费率就会提高。在我看到,现在没有算到的影子租金还不止8%,可能更多一些,按照消费比例看。后来统计局副局长算30%,算了成本。要想到住房需求本身也是一种消费需求,住房市场很多现象可以有更好的理解,现在人人都有住房,有90%的住房,怎么住房市场还在往上走?发展进程、需求来源的理解。过去一直有不健康的因素,这么多年采取这么多措施驱赶炒房的需求,现在住房市场炒房的需求不是很多。我相信还有,比过去少了,为什么有这么多需求?就几个大城市,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迁移性需求的扩大,不只是农民进城,还有小城市进大城市,产业向大城市转移,人在向大城市转移。90%的住房自有率,农村的人都有住房,农村的人想到县城买房,迁移性需求;县城的人都有房,想到地级市买房,也是迁移性买房;地级市的人有房想到省城买房,也是迁移性需求。迁移性需求成为住房市场基础性的重要消费需求。迁移性需求不是投资性需求,是要住房的需求。迁移的人不一定马上买房,他可能租房,他租了原来一些人的房子,原来那些人获得了更多的租金收入,可以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他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迁移追求美好生活,换房追求美好生活。我们要承认这个需求是合理性需求,这种需求不说鼓励,但要保护,而不是要打压。一方面扩大需求,另一方面拼命打压住房需求,这个也是有问题的。
怎么区分合理、正常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炒房的需求,怎么区分开?这是非常重要的。满足合理性需求供给要跟上,而不是打压供给。现在住房价格那么高,一方面是有需求不承认。一听说房价要涨马上打压,先打压供给者,先把房地产商的贷款停了,让他更慢的提供住房,让他更少的提供住房,这不是使反劲吗?本来应该扩大供给平抑价格,结果还限制供给。市场怎么能扩大,合理的需求不去满足、鼓励,往往会产生一些使得市场出现一些扭曲。
最后一句话,所有的需求和城市化进程都密切相关,包括后面说的住房需求,公共服务的需求,和一般性的各种需求,都是和城市化进程有关。城市化进程重要的支点就是城市群的发展。深圳这个问题特别重要,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由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大中小城市互补,土地资源空间互补,公共服务互补,使得区域有大的发展,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城市群的发展,都是客观上存在的各种内容。要想促进中国消费的发展,抓住龙头可以带动很多东西的发展。市场做大了,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了,谁也遏制不住我们,我们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市场不断的扩大,需求不断的扩大,相信中国还有光辉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