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2024年单位预算   2022 年度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决算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2023年单位预算   2021年度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决算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单位预算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咨询成果 > 决策咨询信息 正文

2021年第1期(总第107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十大宏观政策信号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年07月13日   

智库报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十大宏观政策信号


专家视点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未来经济政策

以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四项举措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多措并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系统把握当前及“十四五”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十大宏观政策信号

中宏国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于202012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处于“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历史焦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议在肯定目前已取得发展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国内国外仍存在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2021年宏观政策整体上强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结构上有所调整:财政政策上对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要增强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主动作为;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要抓实化解,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货币政策加入对“精准”和“合理”的考量,并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另外,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重提“需求侧管理”,对需求侧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拓展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相关内容;房地产重新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值得重视;加快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财政政策:“积极”“提质增效”“更可续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强调“提质增效”的同时突出“更可持续”。一是经济发展“更可持续”。预计2021年财政政策将结合需求侧管理,加强对于新基建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可能会推出税制上的改革。二是财政政策“更可持续”。未来财政政策大概率不会收紧,但会主要依托经济增长逐步回归常态。2020年地方债额度大幅增长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率已接近红线,结合会议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要求,预计2021年财政赤字率可能有所降低。

二、货币政策:“稳健”“灵活精准”“不急转弯”

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明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没有改变,同时强调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一是货币政策保持和前期政策之间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既不搞大规模刺激,也不贸然收紧,在政策走向中性基础上预调微调,令各类主体形成稳定预期。同时继续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经济在合理区间内运行,预计结构性工具的使用将成为2021年常态化的政策操作模式,引导资金流向国民经济的重大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二是货币政策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会议首提“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预计会加大力度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防范资本市场风险。2021年的信用政策大概率会更加克制,一方面是经济逐渐恢复,刺激的必要性在减弱;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逐渐恢复,未来的关注点更多在于风险的防范。

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考虑到经济的和产业的安全性,国家把科技创新放在2021年重点任务的第一条,包括2021年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对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会越来越大。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越性,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将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通过统筹推进科技进步,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二是营造良性科研生态,首先要形成开放包容的人才交流生态,在“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同时“加快国内人才培养”;其次要形成奖惩明确的成果激励生态,“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坚决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此外,要形成规范良好的科技伦理生态。

四、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自主可控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目标,特别要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下功夫,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在关键技术和产业领域上占据一定制高点,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在产业精耕细作上既需要加大资金、资本投入又要培育工匠精神,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围绕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和关键节点发力,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增强在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中的能力。

在“产业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方面,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优势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着力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强化基础研究,统筹规划并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进一步提升在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

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聚焦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侧的质量、效率、结构变革,通过制度创新营造市场化和法治化的经济环境。二是需求侧管理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通过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的有效制度安排,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在引导消费方面,会议明确增加三个政策方向:(1)有序取消限制消费规定,释放消费潜力;(2)增加就业提高消费能力;(3)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减轻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负担,进一步夯实消费能力。

六、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

一是就改革而言,预计2021年多领域国企改革将有新突破,并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在市场层面,会议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在金融机构层面,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二是就开放而言,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构建和运行,融入全球治理。同时会议提出“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预计接下来会推动以商品和要素为主的流动型开放向以规则和协议为主的制度型开放转变。

七、强化反垄断

会议首次将“反垄断”问题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提出“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一是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适用于所有主体。近段时间,反垄断强监管信号密集释放,平台企业应当提高经营的合规意识,利用平台特性为创新提供空间。二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要义在于:(1)反垄断可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入手;(2)反垄断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3)引导资本更多投向硬科技领域,而非平台经济。三是此次反垄断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强调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尤其是对互联网科技等相关企业具有较大针对性,中国互联网反垄断强监管时代或将到来。

八、加快中国经济绿色转型

一是以约束性为核心,引领地方政府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压降高污染、高能耗生产,促进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模式。二是开拓政府、企业、研发单位联合研发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模式,加速低碳和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建设全国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支持金融机构采纳赤道原则,支持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充分披露ESG信息。

九、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最核心的就是良种问题。要确保种源安全,一是要加强育种研究,二是加强育种成果的应用推广。第二方面,要解决好耕地保护。一些地方出现了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倾向,不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第三方面,要培养一大批立志于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十、更加重视地产调控,租赁市场或成重点

一是推进租售同权。二是加大土地供应支持。三是“整顿租赁市场秩序”,“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未来经济政策

安邦智库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经济领域的延续,对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基本形势的判断,与过去的看法基本一致。对于未来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会议认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为此,中国要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

从会议内容来看,有如下值得关注的重点。

一、宏观政策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搞“急转弯”。202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强调,2021年的政策操作“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具体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二、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近几个月,国内对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看法有过微妙变化。202010月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表述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2020121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说法又变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从“需求侧改革”变为“需求侧管理”,两字之差的微妙变化,弱化了需求侧的改革力度,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地位。

三、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近几年,中国被迫与美国打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被西方国家“围殴”,在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让中国在科技自主创新、供应链自主控制等问题上深受刺激,产生了深切的危机感,也使得中国彻底放弃了通过全球化获得科技创新成果的幻想。因此,中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2021年财政极度困难、各级政府继续过紧日子的背景下,仍要“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这意味着,“国家战略科技”项目将得到优先财力保障,是资金充足的领域。

四、强调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中央再度强调耕地问题,并打算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表明粮食安全问题危机感在增强。从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环境来看,粮食安全的博弈在增强,风险也在增大。今后的耕地保护将会增强,国内有可能指定一些粮食生产大省或大区。

五、国内将强化互联网平台反垄断,防止基于网络的资本无序扩张。最近国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对互联网巨头的金融业务平台将会形成持续的压力,互联网金融业务将会受到抑制,这还将会显著影响互联网领域相关的风险资本。

从以上内容看,中央的经济工作部署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年度工作在进行。但在疫情和地缘政治摩擦之下,当前国际经济环境近乎“畸形”,如此背景之下,已经不能再按过去的年度节奏来部署和安排工作。比如2020年的经济基数较低,2021年的经济增速就会较高,但这种“技术性增长”并不意味2022年的情况就一定好。整体来看,2021年的经济增长数据可能比较好看,但企业和居民的实际日子可能并不好过。因此,应该将未来三年看作一个整体来安排经济工作,才能熨平“畸形”环境造成的干扰。

以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未来几年,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关键在于抓住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协同推进相关政策调整与体制变革。

一是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从消费结构看,疫情冲击下,服务型消费等新型消费反而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在传统接触式线下消费受到较大冲击的同时,新型消费逆势增长对于推动疫情期间的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关键是适应消费升级的趋势。需要妥善处理好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关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需求侧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重点是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调控需求,熨平经济周期波动,这是一个短期相机抉择的政策工具。加快释放服务型消费需求,需要在需求侧领域多措并举。比如,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为重点加快形成扩大就业的体制机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等。

三是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着力扩大服务型消费供给。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尤其是服务型消费需求向高品质升级,但主要产品供给体系仍处于中低端。解决服务型消费“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更大的市场开放、加快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消费供给。

四是推动服务业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未明令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应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大幅减少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并在打破服务业的市场垄断方面实现实质性破题。在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性条目,尽快实现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服务业全面开放,取消外资股比及经营范围限制,并且在规则、管理、标准等方面加快与国际对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服务领域的投资,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推动投资结构转型。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四项举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为此宏观政策不急转弯,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是财政政策要继续保持积极。一方面,财政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常规工具仍然要保持一定的扩张态势。另一方面,财政支出要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为重大战略任务和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财政性投资支出应主要转向那些关系全局、未来的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增加公共消费方面的支出,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短板,为激发内需创造更好条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政府债务率有所上升的背景下,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可持续性,一般债务、专项债务在保持总量的前提下,要重点在主体、结构、方向、方式、效益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二是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一方面,要因国内外环境和经济发展各方面条件的变化,对货币总量进行灵活调整和相机抉择。另一方面,提高针对性,“精准”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广大中小微民营企业等的“靶向”金融支持,夯实我国经济增长基础。

三是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21年,稳定和扩大就业仍然是做好各项经济工作的主要出发点,不仅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数量,还要针对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进行帮扶,并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发展需要,加快完善促进新形态就业的相关政策,为经济社会稳定托好底。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我国具有无与伦比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在当前国际经济衰退、外需相对趋弱的情况下,这一大市场的潜力和吸引力正在加速展现,并成为全世界资金和企业争抢的高地。我们要用好这一大市场,也要积极参与到RCEPCPTPP等重大区域合作计划当中去,通过内需和外需、内部和外部、国内和国际之间的相互促进,加快形成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格局。

三、协调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

一方面,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要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步伐,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全面爆发,以新的供给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要加快消费升级的步伐,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创造居民消费的环境。要重视发挥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通过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就业的数量与质量等激发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税制改革、提高教育水准、提高社会流动性、破除劳动力迁移障碍、促进充分就业等一系列改革,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四、进一步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

当前,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市场,关键是要继续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数据等生产要素始终存在着流动不畅、运行受阻、效率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多数情况下都与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有关。比如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科技成果的产权认定不清、激励不足、保护不到位以及缺乏“中介人”等问题。在当今大国竞争、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的背景下,更需要通过改革调动起全国人民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蓬勃力量,更需要尽快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使各种要素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从而为顺利完成2021年工作任务和“十四五”规划目标创造条件。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2021年经济工作要在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的基础上,把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投资后劲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需求侧管理,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提高供给质量和完善有利于内需释放的基础设施,促进商品和服务供给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为“十四五”开好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需求支撑。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以促进就业、优化分配和降低负担为抓手,稳定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更广泛阶层群体的收入水平提升。同时,通过加快完善社保,完善个人所得税附加扣除政策等,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降低居民家庭负担等,稳定中等收入群体和提高消费支付能力,为扩大消费奠定稳定的市场基础。

二是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重点,加快提高供给质量实现消费提质扩容。适应消费升级和消费创新的新要求,加快提高供给质量,在食品、化妆品、服装、电子消费品等领域加快培育高端品牌,促进商品供给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促进消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促进餐饮、住宿、旅游、出行等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促进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进一步提升消费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进一步放宽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准入限制,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有效供给。

三是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形成供需衔接、城乡一体、内外贸联通的国内大市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多层次的区域消费中心建设,打造层次多样、集聚集群、融合互动的零售和服务发展生态,为城乡居民提供畅通、便利、多样化的消费市场体系。加快推动内需市场下沉,深入推进城乡高效流通体系建设,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加快推动跨境电商、市内免税店等国际消费新业态发展,促进内外贸加快一体化发展。

四是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增强投资增长后劲,促进消费供给双升级。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着力加快5G网络、云平台、物联网、服务器、超高清视频终端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各类软件等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建设。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交通和物流体系,结合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网络布局,统筹规划和建设一批综合物流枢纽、专业航空物流枢纽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打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布局和建设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着力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冷链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五是加强需求侧管理和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有利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消费促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消费市场治理的基础性制度,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消费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增加收入和改善分配,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要素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放管服”改革,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六是以制度型开放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大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的开放力度,促进国内外消费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市场”,在全球市场版图重构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多措并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要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一是加快制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战略。全面梳理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链,绘制供应链风险地图,精准分析可能存在的断链点和风险点,做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的预案。建立完善产业链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产业链安全数据库,实时监测我国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库存、进出口等情况。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及时开展补链修链和风险排除工作,通过多元化采购和建立国内供应链衔接备份机制,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

二是补齐短板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重点在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装备、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工业软件的产业基础领域和关键共性技术上,提升技术掌控能力和安全可控水平。在断供风险较大的“卡脖子”技术领域构建必要的产业技术备份系统,使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和增强弹性韧性,确保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在极端情况下经济能够正常运转。

三是锻造长板巩固壮大“杀手锏”技术威慑力。一方面,要在我国具有产业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的机械、电子信息、轻工家电、纺织服装等领域,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加强标准、计量、专利、品牌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培育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在我国具有先发优势的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讯设备等领域,打造新一代通讯设备、新型轨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链,巩固提升国际领先地位,形成一批具有威慑力的“杀手锏”技术群体。

四是在开放合作中维护产业链稳定安全。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特别是制度型开放,深化和拓展与世界一切科技强国的经贸往来、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吸引集聚全球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特别是巩固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进一步加强与主要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

系统把握当前及“十四五”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姜长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2021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实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最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重点解决影响国民经济循环的难点,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精准识别和管控风险源风险点,在此基础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要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瓶颈,帮助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和引进人才难的问题,加强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建设。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通过培育国内大循环更好地带动参与国际大循环,通过参与国际大循环更好地引领提升国内大循环,使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地联通互促,推进改革和开放融合提升,形成更加高质量、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此优化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增强供给体系面向需求、顺应需求特别是创新供给激活和引导需求的能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结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特别是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注意同改善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更好地结合起来,切实做好“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文章。更加重视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对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也有重要意义。切实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形成层次跟进、接续持续的收入增长“雁阵”,将更加有利于培育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也更有利于推进增进民生福祉落实落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只有统筹发展和安全,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准备,才能争取最好的结果。通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更好地防范应对我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和挑战,减少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可能带来的损害,更好地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