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2024年单位预算   2022 年度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决算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2023年单位预算   2021年度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决算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单位预算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咨询成果 > 决策咨询信息 正文

2020年第9期(总第103期)双擎发力,同步推进“新基建”与“老基建”“新基建”十大战略方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年07月06日   

智库报告

双擎发力,同步推进新基建老基建

新基建十大战略方向

专家

“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着眼点

关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11条建议

从五大维度发力,为“新基建”按下加速键

关于“新基建”的四点政策建议

四方面统筹推进“新基建”


双擎发力,同步推进新基建老基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新基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产物,是引领未来社会智慧发展的重要力量,与老基建共同构建形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当前稳增长、转动能的双引擎。疫期促进经济回升和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亟需”“基建共同发力,及时响应和精准匹配经济社会快速变化的需要。加快推进新基建,不应弱化偏废老基建,要统筹协调好”“基建之间的顶层设计、建设时序、短板重点和资源分配,打好政策组合拳,统筹建立高效协同、保障有力的新老基建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新基建老基建共享融合发展。

  一、统筹谋划新基建老基建顶层设计

  当前应着力加强新基建顶层设计,尽快启动新基建空间布局、目标思路、发展重点等重大专项规划研究工作;做好新老基建的规划引导,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强新基建老基建顶层设计的统筹衔接。加快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二、统筹协调新基建老基建时序重点

  加快推进新基建项目进展,并不意味着弱化偏废老基建老基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起着压舱石作用。无论当前还是长远,统筹协调好新基建老基建项目的建设时序、重点、资源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各级政府应充分考虑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求、突出问题和战略支撑需求,统筹考虑基础设施体系短板领域和建设重点、存量升级和增量创新以及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有序推进新基建老基建重大项目建设。

  三、统筹建立高效协同的新老基建政策支撑体系

  同步推动新基建老基建,要多措并举、统筹协调,加快构建形成高效协同、保障有力的新老基础设施政策支撑体系。一是采取积极的财税政策和精准滴灌的支持政策,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新基建和升级更新老基建项目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二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源头上重塑基础设施发展资金运转体系,广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灵活采用PPP、使用者付费等投融资模式,统筹”“基建全生命周期资金运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防范各级政府潜在的债务风险。三是加强宏微观政策综合协同调控功能,加大对新基建增长和老基建升级更新项目的土地、环保、能耗等政策支持。四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加强人才培养,优化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大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技术攻关力度,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应用。

  四、推动新基建老基建共享融合发展

  顺应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大融合趋势,着眼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发展要求,创新要素投入方式,加快推动新基建老基建共享融合发展。一是推进新基建老基建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空间共用。充分利用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和经济要素资源,统筹新基建老基建空间布局和要素连接,加快推动实现”“基础设施资源一张图、规划布局一张图。二是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关键技术的牵引作用,加强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老基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用新基建改造提升老基建,或在老基建基础上搭接新基建


新基建十大战略方向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 潘教峰

新基建,从长远看是强基础、利长远的战略性、先导性、全局性工程,从短期看有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内在需求,所以既要着眼长远,又不能脱离国情,要量力而行,以新带旧,将基础设施投资逐步从传统领域转向新兴领域,着力十大战略方向的新基建布局,促进新旧基础设施体系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加速整体转型升级,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是主导方向

围绕数据资源开发、感知、收集、传输、计算、调用、存储、分发、处理和分析,基于海量数据和海量算力,大幅改进的算法和机器学习方式,大幅提升的算力,构建万物智联的信息网络体系、战略计算平台、开源社区和数字孪生体,实现远程实时调用数据资源和算力,塑造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生态,以支撑数字经济、网络强国、数字强国和智慧社会建设。

二、数字化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是底层支撑

完善工程、产业、社会及绿色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创新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各领域、各区域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及社会创新交叉融合,基础研究、数据密集型科研、应用研究及创新创业创造活动融通发展,必须提升和新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及应用场景,夯实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体系底层支撑,以解决从不能用可以用的技术瓶颈,从可以用很实用、很好用的生产技术瓶颈,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三、现代资源能源与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氢能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特高压、核能、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网络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多能互补、智能化调控的分布式可持续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能源互联网及跨境能源网络,支撑能源革命和能源强国建设。

加强水源工程和供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地质勘查、关键矿产资源获取及综合利用、重大特色资源绿色高效转化及循环利用等资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支撑资源革命和资源强国建设。

建设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完善邮政、仓储物流等通道+枢纽+网络基础设施体系,拓展延伸数字化、智能化交通物流新型基础设施,支撑交通强国、物流强国建设。

四、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基础设施是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之基

建设材料供应与储备体系,重点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新材料参数库,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工厂、智能工厂及数字化创新生态体系。

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制造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建设绿色循环工业园区,智能制造基地等基地网络。

建设可扩展的研发、生产、流通等数字平台,在材料、中间供应商和生产者、用户之间实现端到端连接,在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等强链补链固链的基础上,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

五、现代农业和生物产业基础设施是生物经济之基

建设符合未来生物经济发展需求的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生物精准设计试验基地,工业生物设计与生物制造试验基地,生物风险防控、农业防灾减灾和重大疫病防治等设施网络,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流通、储藏等设施网络。

推进数字化赋能大农业转型,将智能农机装备,高通量、智能化精准种养技术集成体系,以及传感器、自动化机器人和微型灌溉等设施用于农业生产,支撑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智慧农业和生物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

六、现代教育、文旅、体育与卫生健康等基础设施是社会基础设施的主体

提升社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适老化基础设施,加强社会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传统与在线医疗卫生体系衔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保障关键医疗设备与物资的应急生产及战略储备。

依托互联网+”“数字+”“智能+”,升级教育、文旅、体育与卫生健康基础设施体系,增强社会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储备性和可及性,支撑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智慧社会建设。

七、生态环境新型环境基础设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石

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大气、水、土壤、辐射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等回收处理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推进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绿色化。支撑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八、空天海洋新型基础设施是拓展未来发展空间的保障

建设基于天地一体的地面设施和控制系统、极地科考站、海底空间站、发射系统、卫星和航天器系统、空间站,构建数字地球大数据平台,更好地拓展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海洋空间、极地空间和深地空间,支撑航天强国、海洋强国和地质强国建设,保障国家空天、海洋、极地、深地权益和国土安全。

九、国家总体安全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强国的安全基石

现代化强国基础设施体系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必须确保足够的韧性和安全性。建设完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防范技术、标准及工程体系,提高重大风险监测、预警、防范和应急反应能力。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构建军民融合,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生物、环境、食品、健康等重点领域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物质、技术、信息和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国家工业控制系统、科技、金融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关键性基础设施的物质体系安全、数据网络安全与科技安全,保障国家总体安全与公共安全。

十、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设施是实现善治的基础保障

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与标准、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智能城市、城市大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治理信息及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开放共享、实时联动、城乡统筹、全域协同的科学决策及智慧管理治理系统与设施网络。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支撑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智慧化,提升国家治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综上所述,新基建投资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科技规律,明确市场、政府与社会机制的角色定位,平衡好全社会的成本与收益。各地应充分重视新基建的通用性和普遍性要求,并结合区域特性和阶段性特征,做好优质项目的科学论证工作。打造更具科技含量,更能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智能升级、保证基本民生、促进新供给与新消费的新基建体系。


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着眼点

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课题组:搞好新基建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加快形成十四五时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加紧补齐短板、突破瓶颈,加快基础设施迭代进化,以新型基础设施为底层构建一个全新的经济生态。

一、新规划:顶层设计要有新理念

规划理念要,针对重点领域编制专项规划。新基建要针对重点领域编制专项规划,既要展望未来,更要立足现实。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应该建设大数据中心,也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人工智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找新基建的重点突破口。长周期的专项规划一定要与短周期的建设计划相结合,避免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资浪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过的重复建设、无序建设、过度建设等老问题,在新基建中应尽量规避。

建设主体要,让新型市场化主体成为生力军。让新型市场化主体参与规划编制,可以提高规划的落地性,有利于规划实施。要进一步放开新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不同主体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出更多新基建大潮的弄潮儿和生力军。

投资方式要新基建要做好投融资规划与创新。需要通过投融资规划解决好投资边界划分、地方财力评估、财政支出路径设计、建设时序安排、投入产出分析等方面的问题,理顺政府、企业在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方面的关系,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为新基建创造投融资环境,明确对企业的资金补贴和用地保障等,确保新基建真正落地。

二、新机遇:后发地区的转型跨越窗口期

在推进新基建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性,消除数字鸿沟和发展差距。对于后发地区来说,以数字化赋能为特征的新基建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支撑,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弯道超车、变道超车和换道超车的战略路径。

新老衔接,加速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加快发展新基建并非不再发展传统基建,而是要协同融合和统筹发展。新基建既是基于数字技术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传统基础设施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实施有望优化庞大的存量制造产能效率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结构调整和全面转型升级。这对于后发地区而言,是加速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平台,后发地区要更加重视新老衔接,加快迭代。通过老基建复苏、新基建加力来实现双轮驱动。最大程度释放新基建对于既有工业场景、基建项目的提升效应,加速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

东西协调,实现后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弯道超车。对于后发地区而言,应结合新基建的特点与自身实际,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在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时实施赶超战略,在更高水平上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新基建项目不断扩大引资、引智和引制成果,快速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从而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设施等方面不断缩小与先发地区的差距。后发地区的新基建规划要以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为核心,体制与机制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融资和偿债并重,储备与开发并重,着力解决阻碍城乡建设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城乡融合,构建支撑数字乡村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对于后发地区而言,新基建要重点规划和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与并行发展战略。

三、新治理:以数字政府激发乘数效应

数字新基建:以数字政府驱动全领域数字化。要创新数字化治理平台与工具,以数字政府驱动全领域数字化。通过持续提升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水平,加强数据协同和系统智能联动,延伸拓展城市大脑在城市建设、管理、便民惠企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场景新基建:用场景思维谋划新基建项目。数据驱动创新,加速知识、技术、人才和资金等的时空交换。在拥抱ABCD&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过程中,虚拟城市与物理城市虚实融合孪生,在城市更新阶段呼唤城市规划和建设者共同促进场景创新。要用场景思维谋划新基建项目,把基础设施转变为吸引、支撑培育新经济企业的场景平台。挖掘城市管理、产业升级需求,结合基础设施设计创新的场景方案,通过一系列场景革命,吸引、培育新经济企业,充分发挥新基建创新价值,重塑城市场景竞争力。

安全新基建:坚持安全可控与开放创新并重。安全保障是新基建顺利进行的基础要求。数字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重心和基础,而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软件产业的支撑。要坚持发展软件,增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控制力,重视评估抗美国出口管制风险的能力,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逐步实现自主可控测评的制度化,助推我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研发力和关键控制力。核心技术供给是关键要素,要通过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的融合,把握技术前沿和价值链高端,掌握产业技术标准和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对新基建的安全监管,统筹利用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重点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构建工业互联网设备、网络、平台、工业 APP 等的安全评估与监管体系,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确保数字基础设施的运行稳定与安全。

关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11条建议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新基建的方向和核心就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迫切需要以数字基建为重点,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一是加强数字基建顶层设计。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组织编制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统筹考虑光纤网络、通信机房、管道、铁塔、基站等基础设施的布局。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抓紧梳理项目清单,尽快启动一批数字基建工程。按照集约性、同步性、系统性要求,做好数字基础设施规划与城乡规划的衔接融合,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避免无序重复建设。

二是推进双千兆示范城市和 NB-IoT (窄带物联网)等应用示范建设。围绕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强化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边缘计算数据中心的统筹规划建设。加速构建支持大数据应用和云端海量信息处理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云计算、数据智能、智联网和移动协同技术组成的网络计算和融合类全链路新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政务大数据网络工程、相关数据基础设施的平台化(云计算资源池等)。对标相关新基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新基建竞争力指数评价。

三是加强数字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无人机、无人驾驶、无人配送等数字应用基础设施。构建一批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快企业上云。打造区域级工业云平台,着力建设数字园区,探索创新园区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与机制。研究出台无人配送配套产业政策,对生产、销售、运营等环节给予支持,培育壮大无人配送产业。

四是构建平台+生态的数字基础设施新模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化,通过平台 + 生态加速数字基础设施落地不同行业。打造全行业、全产业链数字经济平台,带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形成完整、闭合的数字产业生态圈。强化产业各环节的协同操作,包括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间的协作、同类型供应商之间的协作、上下游供应商之间的协作、甚至内部产品之间的协作。

五是加快生产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各技术模块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支持工业企业更新、改造和升级生产设备,加快数字化、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工厂建设。推广智能传感设施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提升数据自动采集能力和工业系统数字孪生模型构建能力。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做好企业上云,打通全流程数据共享。

六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在规划公路、铁路、地铁、机场及其他大型场所时,同步规划数字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推广物联网感知设施在城市基础设施上的应用,预留感知设施连接 4G/5G、光纤网络的接口,全面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和联网化。加快推进 5G 技术应用示范,助力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推动传统公交行业转型升级。

七是提升社会服务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面向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养老等领域,加速构建支持大数据应用和云端海量信息处理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支持政府和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基础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服务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向基层社会治理单元深度延伸,提高基层数据收集的范围、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数字技术为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赋能。

八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协同融合发展。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新型基础设施之间的统筹协调,明确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提升系统整体性。加强5G示范应用推广,加快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农业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促进5G技术与产品快速落地。

九是优化数字基建的制度供给。强化系统性、规范性的制度保障,加强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及时调配能力,让数字基础设施起来。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在低息融资、专项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 ;产业政策方面,将数字基建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调整清理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行政许可、商事登记等事项及相关制度,营造审慎包容的制度环境。

十是畅通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堵点。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底层技术、平台应用、安全防护等环节的数据标准有效统一,打通数据链,促进数据互联。依托 5G 网络和工业互联网,将数据孤岛串联起来,促进工业企业设备、系统、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深化企业内部、产业内与产业间信息交流。完善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夯实数据流通的信任基石安全底座,解决数据安全引发的共享难、协同弱、应用慢等痛点问题。

十一是探索数字基建投融资新机制。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放开基建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特别是消除对民营资本的各种限制。由政府重点布局共性领域投资,市场主体参与个性化应用,实现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共同推进、良性互补。规范完善PPP项目融资模式,提高PPP项目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出更多PPP项目。政府投资要聚焦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普遍服务功能和短板领域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多个性化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留给社会资本。

从五大维度发力,为新基建按下加速键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李军锋:新基建兼具基建与科技的双重属性,旨在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推动实现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因此,要更加注重以科技创新为新基建赋能,支撑和引领我国产业升级,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新基建需要新平台

对照新基建七大细分领域,结合上下游产业链应用情况,深入谋划,努力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基建创新平台。一是要积极布局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行业数据中心及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建设,争取新基建领域国际科技组织、联盟或其分支机构落户,创建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二是要支持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发展,对外资全球研发中心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中心,可给予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同等政策支持。同时,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离岸科技孵化基地,共建一批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三是要大力发展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鼓励通信运营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应用分布式存储、动态管理调度等技术,建设弹性提供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软件服务的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

二、新基建需要新技术

要积极谋划新基建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深入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研发任务。发挥企业作用,重点围绕新基建产业,加强多源跨媒体异构数据库、开源性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建设、区块链等技术研究,和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人工智能关键算法、混合现实技术等支撑技术研究。大力扶持以新基建为载体的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复合式的、多元化的创新模式。支持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着力突破新基建技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战略协作和联合攻关,着力打造新基建技术竞争新优势。

三、新基建需要新人才

新基建是智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新人才就业的新基地。首先,要加大新人才引进力度,畅通人才工作机制,重点吸引国外华人高层次人才回国就业。其次,要优化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在新基建领域设置新兴学科,加强高精尖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国家人才计划推荐及英才计划、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突出新基建创新人才结构性导向。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培养引进新基建高层次人才。第三,要加强境外新人才引进,对新基建领域的外籍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建议按照外国人才(A类)办理工作许可和工作居留许可,提供为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服务。提高新人才因公出入境便利性,可优化科技人才因公出国审查、审批、备案等工作流程,探索为科技人才国际学术交流开辟审批护照签证一体化服务通道。

四、新基建需要新业态

新基建的目的是培育出一批创新驱动的新型产业链。一是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进程,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全新产业生态,如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推动我国重点传统制造业的产品智能化、装备智能化和生产智能化。二是要创建一批国家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支持企业对研发、生产等环节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大数据应用,对认定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及智能制造试点、工业互联网试点、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等示范项目给予奖励。三是要扶持培育一批数据库、操作系统、区块链、高端芯片、信息安全等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制造创新型领军企业,构建完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态,强化新基建底层数字技术支撑。

五、新基建需要新政策

要将科技创新板块列为新基建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开展新基建科技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构建具有全国示范引领作用的新基建科技政策框架和法规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公益捐赠等方式,加大新基建研究开发投入。要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机制,对处于研发阶段、缺乏成熟标准或暂不完全适应现有监管体系的新兴技术和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强新基建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新基建标准化协同发展机制,大力支持企业、中介机构开展新基建相关标准试验验证项目研究工作,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争取主导或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此外,要积极谋划并实施一批新基建科研项目,围绕新基建上下游产业链并结合产业链实际,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研发项目,为新基建提供扎实的技术储备和强大的技术支撑。

关于新基建的四点政策建议

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产业政策研究所:新基建符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补短板的同时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加强顶层设计

强化规划引领,通过制定战略规划、行动计划等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既要坚持集约高效、经济适用的原则,不宜过度超前,杜绝形象工程,也要遵循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发展要求。出台新基建促进政策,促进相关领域研究、确保安全、强化分析技术、鼓励产学研多方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完善协调机制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基础设施之间的统筹协调,同时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各领域彼此之间的相互照应,确保整个新型基础设施系统整体优化和协同融合,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产业联盟、智库等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在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协调配合。

三、强化开放合作

有意识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吸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信息技术、装备、人才等高端要素的快速集聚,促进人力、物资、信息的高效流动,实现全球优质资源的耦合,为推动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开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推动相关企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通过场景开放,企业不断将核心技术与场景深度结合,以应用推动研发,同时经历实践的检验,拓展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四、创新投融资体系

财政要统筹专项资金渠道,加大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分类分级实施名录管理,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的计划修编、合理布局、示范应用、模式创新等。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四方面统筹推进新基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昊:新基建兼顾了稳增长、产业升级和惠民生等多项特征,无论是经济转型方向、政策支持力度和景气变化挖掘程度,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不仅成为当前应对经济下行的关键举措,也将重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从政府层面来看,要加强统筹规划,优化体制机制。一要加强规划。建议将新基建纳入国家和各地的十四五规划,并制定专项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避免各地一哄而上,形成恶性竞争。二要制定政策,加强引导。针对各个领域和细分领域,做到精准施策,对政策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动态调整。特别是应出台财税、产业政策。对新基建相关产业,给予税收减免支持,提供低息贷款、专项贷款、专项债,在上市、发债等资本市场行为上也应予以大力扶持。三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政府投入应聚焦基础性、公益性部分,通过政府投入改善营商环境和产业条件,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四要建立统一的监管平台。建议由国家发改委或者工信部设立新基建项目库和监管平台,设定门槛,优质项目入库,同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立全生命周期新基建项目管理平台、信息公开,实现对各类新基建项目的开放透明监管。

  从市场层面来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增强市场活力。政府不能包办,而是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二是要通过新基建培育壮大一批时代性产业。比如人工智能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等,提升这些领域的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产业地位。三是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壮大。催生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最大限度实现新基建的放大效应,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四是积极加强新基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高等院校可以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发挥各类职业院校的作用,培养一批高技能型人才。

从企业层面来看,进一步激发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新基建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大量业务。企业应该抢抓机遇,积极布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应该获得公平的市场参与机会,为稳就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面。新基建本身就是新技术的象征,企业在参与新基建的过程中,不仅应积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也要通过技术研发提升新基建的技术含量。

从项目层面来看,加强项目治理,实现新基建项目的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实现从项目管理到项目治理的跃迁。联动各主要项目干系人,围绕项目目标形成管理合力,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管理效能。二是建议从全生命周期实施高质量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融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以及运营,需特别重视新基建项目中的各种风险的识别、分析和管控。既要重视建设,也要重视运营;既要重视融资,也要重视项目的投资效益;既要重视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包括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条件下工程建设项目的人员健康管理体系,促进个性化管控。


上一篇:

下一篇: